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由中国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主办的第2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将于5月7日—9日在广州举办。峰会召开前,中国艺术报、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主题,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的现状、优势、亮点及前景等话题,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共飨新时代文艺创造中的湾区经验,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
红豆生南国 湾区育新枝——新时代湾区粤剧发展回顾与展望
罗丽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院副院长
作为近年国家最新的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的区域经济概念,同时又是建立在珠三角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积淀之上。湾区的审美风尚、文化传统、民俗习惯有所差异却又是同源共生的,而那些差异又互相作用辐射、一次次地碰撞又整合凝结成一个协调的文化空间格局。
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发展也迎来重大机遇。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成为湾区文化发展的重心。湾区多地应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有利因素,共建人文湾区将促进湾区文化繁荣、塑造湾区共同精神内涵,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规划》特别指出,要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构建文化湾区,多地应联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粤剧,正是以粤语作为舞台语言,在大湾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戏曲剧种。因此,粤剧毋庸置疑地成为传承大湾区文化审美传统最重要的载体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时殷殷嘱托:“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为湾区粤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繁荣发展的动力。
一、区域文化语境下湾区粤剧的承继与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文化传统,实际上是根植于珠三角地区、作为岭南文化核心的广府文化。广州、香港、澳门三个文化中心经过长期互动、传播和影响,构成融会中西的文化特质,以及兼容、创新、务实、世俗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这使湾区文化透现出一种兼具有平民化世俗色彩、兼容并蓄务实态度的独特审美传统,这也反映在湾区粤剧的艺术特质中。
(一)粤剧对湾区文化特性的承继
早在明成化年间,珠三角地区的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广府子弟参加,孕育出粤剧的萌芽。清同治、光绪年间,粤剧艺术渐趋成熟,从业队伍日益壮大。20 世纪初,粤剧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粤剧由外来声腔经历漫长的本土化改造,最终成为广府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娱乐活动,其两百余年的发展衍变史,充分展现其兼容并蓄、多元互通的湾区文化特性。
粤剧作为综合艺术,在其萌芽、发生、发展的历程上都与广府民系文化紧密相连,无论是艺术形态的演变,或者是演出形制的变迁,都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粤剧孕育于广府文化的传统土壤,成长中不断吸收广府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的养分,在粤港澳的城市化进程中接受近代文化的滋润得以新变,成为广府族群共同的文化印记。另一方面,广府文化特质对粤剧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广府文化中的包容、创新、务实、重商、多元等精神特质,使得粤剧在发展道路上不断新变。
革新精神使得粤剧在戏曲改良的过程中,比其他剧种更为大胆。以一代粤剧大师马师曾和薛觉先为例,他们均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粤剧改良的口号。马师曾提出了变革粤剧的鲜明观点:“一方固须效他方之长,一方仍须保存粤剧之精华,从而发扬之,斯始有效也。”薛觉先则在其改革戏剧宣言《南游旨趣》中,鲜明地表述了他的戏剧观:“觉先之志,不独欲合南北剧为一家,尤欲综中西剧为全体,截长补短,去粕存精,使吾国戏剧成为世界公共之戏剧,使吾国艺术成为世界最高之艺术。”
敢于尝试,敢于跨界,这是根植于湾区文化的精神特质。粤剧从依靠现场观演互动的单一舞台演出,渐而在20世纪初开始直至今日与唱片、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制品、互联网等陆续渐次出现媒介交互发展,把一次性的观剧行为变成可重复的观剧行为,突破了舞台演出在时空上的限制,使得粤剧的传播更深更广更持久。粤剧不同载体上继续“存”和“传”,实际是粤剧通过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实现存在空间的延展的。
作为一位出色的粤剧演员,红线女早已成为当代粤剧的代名词,传遍大江南北,香飘海外。红线女历来视粤剧为第二生命,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为粤剧而活着的。或许她在粤剧方面的成就过于突出,也因为1955年离开香港回到广州使得其中断了电影生涯。几十年来,红线女在电影领域的成就很少被人所知,一般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她的粤剧艺术上。从1947年8月走到水银灯下拍摄《我为卿狂》开始,红线女的电影拍摄工作就没有停止过,直到1955年底回广州以前,她在香港拍摄了89部电影。回广州后,红线女又陆续参加了6部粤剧电影的拍摄,加上21世纪初担任艺术总监和配音的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共拍摄电影96部。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和大胆跨界的精神,始终伴随着红线女的一生,也是粤剧精神的最佳写照。
(二)湾区粤剧所发挥的文化认同
由原广东省文化厅(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联合澳门文化局、香港康文署自2003年共同设立“粤剧日”,至今已走过近20年。“粤剧日”的设立对粤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以及三地交流平台的搭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非物质遗产保护法》,明确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措施。因此,“粤剧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粤剧界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有力地推动粤剧在新时代激活生命力,进一步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大大有力增强三地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2009年10月,粤剧迎来了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时刻—结束了长达六年的“申遗”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迎来新发展阶段。这次“申遗”的成功,实际上有赖于粤港澳三地的携手申报。
同时,在粤剧申报联合国世遗之时,教科文组织专家就特别重视文化遗产在社区的活态共存。粤剧私伙局作为一种独具地域特点的民间大众性群体活动,尤其符合世遗社会传承传播的要求。粤剧私伙局在湾区民间的繁盛生命力,也有利于湾区多地联合推动粤剧传承创新工程,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此外,教科文组织专家高度认可,粤剧作为粤语华人的文化精神纽带,在世界各地随华人的迁徙而动态流动的广泛传播范围。粤剧史,实际是一段不断流动传播的历史。粤剧的海外活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几乎与粤剧发展史同步。可以说,粤剧是在不断传播发展中确立自身特色的。粤剧在海外粤籍社群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带有强烈身份认同印记的。粤剧的流动不但带来艺术的传播,更多是这些海外华侨的情感纽带。乡音乡情,是客居异乡的最好慰藉。在粤剧申报世界非遗时,粤剧在全球的广泛流播就是非常重要的入选标准。
二、新时代湾区粤剧的守正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对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高度,使得21世纪以来不断经历着国有院团体制改革风浪洗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竞争的中国戏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广东省首次专题研究制定出台的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广东省地方戏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七大方面共23条对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探索创新。
新时代以来,湾区各地政府对于粤剧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陆续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振兴粤剧十大工作项目、粤剧艺术博物馆开馆、《中国戏曲志香港卷》《中国戏曲志澳门卷》《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撰工程、粤剧电影精品工程、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启用、广州粤剧院新址落成等等,方方面面均显示出新时代湾区粤剧发展承传的守正与创新。
(一)湾区新城建,为粤剧留空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除了寄托在艺术传承人身上的技艺以外,存活在社区空间里、被广大民众所感知体验着的文化记忆也尤为重要。因此,在城市黄金旺地里为传统艺术落地生根所特意存留的生存空间里,实际上是各地政府对粤剧发展保护的拳拳盛意。
近二十年来,广州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就在地价最高的珠江新城CBD,就有广州为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特意存留的公共空间——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粤剧院新址。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于1996年5月,是当时中国唯一以在世演员命名的艺术中心。2022年底启用的广州粤剧院新址位于珠江新城东区,包括1200座的大剧场、500座的小剧场、粤剧电影院等。从东到西,沿着广州的城市中轴线往西,在贯穿广州老城区的主干道东风东路上坐落着广东粤剧院的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演艺大楼,内有800座的专业剧场以及展厅、小剧场等设施。而在城西那片被称为“西关”的粤剧发展腹地,在旧城升级改造的浪潮中,政府力排众议保留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艺术血脉”,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得以建成。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的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于2019年1月20日开幕,中心内设拥有1073个座位的主剧院、200个座位的茶馆剧院、2000平方米的培训和教育设施等。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粤剧界通过戏曲中心这个“双向交流平台”,采用现代化艺术表达方式,融合东西方文化多样性,使粤剧这一湾区的传统艺术形式能更好地传承、传播。
(二)粤剧艺术血脉的薪火相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技”,最重要的一环是“人”。于是,粤剧的“活态”承传,关键就在人才培养。近十年,广东粤剧界多位名家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黎骏声、麦玉清、崔玉梅、吴非凡、曾小敏、彭庆华,欧凯明更是成功蝉联“二度梅”。自广州粤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以来,已有十多名优秀青年演员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修读本科专业。2012年,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率先启动的“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先后孵化排练了十多部新编粤剧,共同培养了一批青年编剧、导演、演员、音乐作曲、舞台灯光人才。
粤剧薪传,步步踏实。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支持青年演员拜师艺术名家,发挥老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举办粤剧青年演员集体拜师仪式,丁凡、欧凯明、蒋文端、黎骏声、陈韵红等集体收徒,名师带徒,把艺术传授给年轻一代,对“好苗子”进行重点培养,促进了青年演员快速成长,形成了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的联动格局,使粤剧的传承实践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自2012年以来,香港八和会馆参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属油麻地戏院的场地伙伴计划,并在香港粤剧发展基金的支持下,连续多年举办“粤剧新秀演出系列”,以全方位形式培育粤剧接班人。2015年,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粤剧进校园工作方案》,粤剧进入了广州市中小学正式课程,组织开展了粤剧名家进校园、开设青少年校外粤剧培训班等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让更多的师生感受和体验到粤剧文化的魅力。
香港八和会馆于1980年成立了附属的八和粤剧学院,除开办青少年粤剧训练班、乐器班、锣鼓班等课程外,亦与各方机构合作举办多项教育课程,让粤剧艺术在香港润泽校园和社区。香港演艺学院则于2013年起正式开办戏曲艺术学士(荣誉)课程,为全球首个以“粤剧表演”和“粤剧音乐”为主要方向的课程。粤剧的学科新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是探索创新的思路及培养接班人的途径。
(三)粤剧的创作与传播齐头并进
作为“活态遗产”的粤剧,其生命力不仅仅留存在博物馆里,更重要的是其在演出舞台上如何能葆有活力,为此,在整理、改编、重排传统剧目保留粤剧传统技艺的同时,创排符合当今现代观众心理审美情趣新剧目、创新传播手段也是关键着力点。
粤剧作为活态的舞台艺术,在大力推动承传保护外,更需要回应当代观众、适应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创作。因此,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加快培养戏曲创作人才,成为湾区粤剧创作的重心,着力发挥“广州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广东剧作人之家”“全省青年剧本创作计划”等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充分聚集创作人才,形成集聚效应。
广东粤剧创作实施精品工程,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新创作的一批优秀剧目,如《花月影》《刑场上的婚礼》《碉楼》《南越宫词》《白蛇传·情》《红头巾》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刑场上的婚礼》代表粤剧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获第33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2021年,粤剧电影《南越宫词》喜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粤剧电影斩获金鸡大奖,“破圈”吸引大批年轻观众,甚至引发了粤剧“国潮热”。2021年5月20日,曾获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类型之窗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大奖等奖项的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 仙侠国风刷爆视频网站,美到“破圈”,引发粤剧热。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新时代。首部“互联网+粤剧”《决战天策府》荣获2015年中国传统戏曲票房排行榜冠军及该年度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排行榜冠军。广东粤剧院有着年轻的创作、管理团队,因此在策划和营销上都富有创造力和冲劲,在其近年拍摄的粤剧电影作品中也可见一斑。从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柳毅奇缘》中对新技术的尝试,到在票房超千万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中打破一般戏曲电影的观念制约拥抱影视,勇气十足。
在新时代的粤剧传播中,粤剧电影是极为重要的跨界破圈方式,因此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正在陆续推进。该工程将陆续把十部大型粤剧《刑场上的婚礼》《南越王》《睿王与庄妃》《黄飞虎反五关》《搜书院》《刁蛮公主戆驸马》《范蠡献西施》《三家巷》《花笺记》《鸳鸯剑》拍摄成为粤剧电影,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上映,期望通过这一举措以“粤剧+电影”“文艺+科技”“文艺+互联网”等新的表现形式,拓展粤剧的传播空间,激发粤剧的时代活力。
(四)夯实粤剧的群众基础
私伙局是粤语方言区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自愿组合为基础的业余民间曲艺社团,是对所有业余粤剧粤曲粤乐社团的统称。他们大多是出自对粤剧粤曲粤乐的共同爱好,自发组建、自筹资金、自备场地设备,定期定点进行艺术切磋交流的群体。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粤剧私伙局不仅数量众多,且私伙局参与者本身对粤剧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与专业从业者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私伙局的存在不仅是粤剧具有薪火相传的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粤剧艺术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土壤。
2014年,广州市政府颁布《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启动“振兴粤剧十大工作项目”,成立振兴粤剧工作小组。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多年来坚持支持粤剧事业发展,少年宫大力开展少年儿童粤剧活动,为夯实粤剧的群众基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主导的“粤剧文化广场”十多年来演出近2000场,共资助粤港澳多地各类戏剧组织约350个,100多万群众受惠。近年来,粤剧界走进湾区各地的不同社区,“下基层,进校园”,使校园和社区成为粤剧传承推广的重点区域,让这些出生在湾区都市的“90后”“00后”们能零距离接触粤剧。
2019年,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首次提出了《关于建立业余戏曲考级制度》的建议。此后,广东粤剧院组建了社会化考级工作小组,开始着手编制考级教材等工作,并于2021年完成了粤剧考级教材的编撰及粤剧考级网站的建设,与各地逐步成立粤剧考级培训基地。粤剧社会化考级从构想到筹备、启动到铺开,前后经历了近3年时间,随着该制度的推进,将对粤剧的传承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0年,在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的支持下,香港八和会馆制作了《八和频道:粤剧网上学堂》共40集的粤剧导赏教程,通过互联网,免费向世界各地的观众深入浅出地介绍粤剧。此类向社会公众免费公开的粤剧课程,十多年来均在香港公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有录制播放,成为粤剧普及传播方便快捷的有效途径。
(五)与时间赛跑:粤剧传统的挖掘整理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兴起,尤其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政府部门和粤剧业界开始更多地关注粤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非遗”一词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从生僻的学术词汇到今天被普遍使用和接受,其过程之迅速是始料不及的。
在粤剧史料的保存及研究方面,粤剧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自199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戏曲资料搜集及学术研究工作。自2000年起,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向公众开放,中心藏品包括粤剧为主的多个地方剧种的剧本、曲谱、书籍、剪报、场刊、音像制品,并出版一系列粤剧研究书籍《香港粤剧剧目概说》等,促进国际间粤剧资讯流通及学术发展。香港八和会馆则开展了《粤剧口述史丛书》计划,收集整理粤剧资料编撰出版《香港戏曲年鉴》等,由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具体实施的“广州市抢救粤剧传统艺术工作”,在过去十年间,为数十位高龄的粤剧艺人作口述史访谈以及表演拍摄。该项目以抢救粤剧传统技艺和珍贵史料为目标,录制了大量粤剧传统特技,传统排场戏、传统剧目的珍贵影像。红线女艺术中心则着力出版红线女的音像、书籍、研究专著等资料。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实施的院藏剧本数字化保护项目,抢救和保存了2000多个粤剧剧本资料,并在中国粤剧网上建立剧本数据库。
盛世修典,通过大型辞书项目的编撰,更能有力推动粤剧保护研究工作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戏曲志香港卷》《中国戏曲志澳门卷》编撰工作的启动,港澳学术界开始系统地对港澳的粤剧发展流播、艺术特色、演出剧目、演出场所、名伶名家等进行编录。自历时五年、举粤剧全行之力编撰的《粤剧大辞典》于2008年首发以来,粤剧界的第二套大型辞书《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全五卷)2017年开始启动编撰。这是由广州市宣传文化部门和粤港澳粤剧界携手合作的一项具有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艺术之深远意义的重大文化工程。至2022年,在编委会设置的全书五大卷中,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已经陆续出版,余下的剧目卷、舞美卷也将在明后年完成。
(六)羊城粤剧节,国际交流平台
新时代以来,粤港澳及海外的粤剧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粤港澳粤剧文化交流已成为颇具规模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如前文所及,至今已走过近20年的粤港澳“粤剧日”。而随着网络的发达,粤剧资讯的传播也越发无远弗届。根据中国粤剧网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通以来,浏览访问者除中国用户外,已经覆盖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英国、新西兰、越南、日本、巴西、德国、比利时、荷兰等。
广州既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国际公认的粤剧活动中心。粤剧具有海外流播历史长、区域广的特点,更有四年一度的羊城国际粤剧节,作为集中展示和交流的粤剧艺术盛会,粤剧界切磋技艺、增进感情的艺术舞台。羊城国际粤剧节四年一届,自1990年举办首届至今,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与传承,在海内外粤剧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成为全球粤剧界和粤剧爱好者交流的最佳平台。
三、新时代湾区粤剧发展趋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粤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之重视。因此,珍惜发展机遇,振兴湾区粤剧,必须要注重粤剧文化资源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努力打造精品剧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开创湾区粤剧振兴与发展的新局面,加强粤港澳多地的协同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湾区粤剧振兴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按照“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的原则,湾区多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利用好湾区融合发展的势头,打破体制运作的壁垒,整合用好各项资源,多地多方集中资源统筹发力,进一步深化振兴粤剧事业发展,既图长远规划,又要抓重点工作,以努力开创新时代湾区粤剧发展的生动局面。在此,浅谈对新时代湾区粤剧的振兴与发展的若干设想。
(一)设立湾区粤剧艺术中心,打造粤剧表演艺术的“国家队”
设立国家级的湾区粤剧艺术中心将是落实粤剧非遗保护政策的重要举措。目前,广州粤剧院是企业化运营的有限公司,广东粤剧院是财政差额资助的事业单位,香港的粤剧表演团体均是市场化经营,澳门没有专业粤剧团体。作为世界非遗的粤剧,可以由政府全额拨款组建一个集粤港澳湾区多地粤剧精英艺术家的国家级粤剧艺术中心。
设立国家级的湾区粤剧艺术中心,以传承保护、传播创新发展一体的道路,将更好地促进湾区粤剧传承发展,着力打造成为能代表粤剧艺术最高水平的“国家队”。湾区多地政府应共同投入成立湾区粤剧基金,每年有专项资金保障粤剧的技艺承传和青年培育。同时,扶持进行发展性的保护工作,如传统技艺和剧目的抢救、新剧目的创作等,并承担粤剧推广、普及和宣传的演出场次。
(二)加强粤剧人才顶层设计,丰富完善行业全链条人才梯队建设
近年来,粤剧表演人才得到湾区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方面,各地加强对粤剧名家的宣传推介,每年为成绩斐然、影响力广的粤剧艺术家举办个人成就研讨会或作品专场演出。另一方面,推出粤剧艺术名家工作室,以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重大文艺活动策划等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粤剧名家示范作用。
除粤剧表演人才“传帮带”培养外,还应重点关注粤剧编剧、粤剧导演、粤剧音乐创作、粤剧研究和艺术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夯实粤剧专业人才队伍,引进培养粤剧研究评论和艺术经营管理以及传播领域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要推动湾区粤剧繁荣发展,就必须建立以名家大师为核心的全行业全链条、整体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粤剧事业能在新时代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和发展保障。
(三)传承优秀粤剧经典,大胆创新焕发时代活力
湾区粤剧界要加大对粤剧传统表演技巧和经典粤剧传统剧目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整理复排一批优秀的粤剧传统剧目,真正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性传承。建议出版一套粤剧文史丛书,内容涵盖粤剧历史源流,粤剧与地方文化、粤剧剧目发展流变、粤剧唱腔音乐艺术特色、粤剧与其他地方民间艺术等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知识的普及性读本,扩大粤剧文化、粤语的传播交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世界影响力。
同时,又应鼓励粤剧与不同艺术形式相互借鉴、融合发展、与时俱进,拓展粤剧传承研究空间,打造粤剧文创产品及产业链,推进粤剧艺术跨门类融合创新,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粤剧艺术中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文化交流,扩大粤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面,促进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
(四)以湾区粤剧场馆建设,联动社区开展粤剧文化的推广培育
湾区多地政府应继续加强各类的剧场、剧院、演艺设施的建设,完善粤剧类文化场馆的规划布局。现时,以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演艺大楼、广州粤剧院新址、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为聚点,湾区粤剧演出交流的多中心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湾区多地政府还应重视各地的传统粤剧演出场馆,如香港油麻地戏院、新光戏院、广州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等,可联动场馆周边社区共同建造粤剧文化传播的沉浸式街区,挖掘当地的文化机构、文化设施资源以共建振兴粤剧发展的基地,促进粤剧建立深入生活、扎根基础的常态化粤剧推广培育机制,并带动粤剧跨界创新,带动文创产业链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湾区粤剧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见的机遇,共建人文湾区的理念,更为新时代湾区粤剧界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十年来,一系列具体的粤剧传承发展项目陆续实施,均显示出湾区各地对于粤剧事业的重视,相信这也是粤港澳三地向联合国交出的一份粤剧保护履约的成绩单。自粤剧申遗成功以来,粤港澳通过携手对共同文化根脉的保护、活化与利用,打造多地联动机制,打破区域壁垒,着力建构粤港澳文化共同体,孵化新型的湾区文化形态—一种既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又展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的国际型文化形态。
未来,在新时代艺术审美和价值建构下的湾区粤剧,应以破圈跨界的勇气和魄力,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国家战略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持续发出粤剧艺术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的声音。同时,要实现湾区粤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传统粤剧经典进行探索和突破,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技术、新观念相协调,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以实现新时代粤剧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