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由中国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主办的第2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将于5月7日—9日在广州举办。峰会召开前,中国艺术报、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主题,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的现状、优势、亮点及前景等话题,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共飨新时代文艺创造中的湾区经验,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
共同体视域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与文艺创作——六个关键词简说
康伟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有着岭南文化基因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视域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和启示正在深刻显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进展,充分证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科学性。在这一大局和前提之下,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共同体的建设对于文艺创作的观念和实践的影响已经在多个维度得以显现。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这一影响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本文力求通过六个关键词,从共同体视域来观察大湾区建设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历史现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等举措的系统推进之下,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的愿景正在稳步实现。一项项引发广泛关注的建设成就,大湾区范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大湾区对大湾区之外的中国与世界的辐射和影响,造就大湾区无数个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历史现场。置身这些历史现场的大湾区人,也必然呈现出新的精神面貌。大湾区这些新鲜的、厚重的历史现场以及这些历史现场中整体的人和具体的人,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空间、新的可能。由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然成为文艺创作的富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工作者也有历史责任来观照大湾区建设,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对粤港澳三地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转变、大湾区建设和新时代的大湾区人作出艺术的、审美的回应。这既是大湾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机遇,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机遇。近年来,反映大湾区建设和与大湾区相关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但能够与大湾区国家战略、与大湾区人的精气神相适应、相匹配的优秀之作还不够多。
文化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大湾区各城市当然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但区域一体化必然要求打通关节、破除壁垒、融通共进。随着传统基建和各种新基建的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各种制度安排的落实落地,大湾区的区域共同体形象正在得以塑造和强化。这个共同体首先是经济共同体,但又远远超越经济共同体。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特别是岭南文化的血脉,造就了文化共同体的内核。大湾区的文化共同体性质,为文艺创作将大湾区区域内的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进行整体性把握、丰富性呈现、立体性书写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种文化共同体下的整体性、丰富性、立体性,并不遮蔽单个的城市,并不遮蔽个体的人,并不取消单个城市和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差异性。由此,这种文艺创作的整体性把握、丰富性呈现、立体性书写,既是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同时又进一步拉近了大湾区人的精神、情感、心理距离,强化了大湾区的共同体纽带,丰盈了大湾区的共同体内核,提升了大湾区的共同体形象。作家艺术家需要具备并提升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区域维度和中国维度、在地维度和世界维度把握好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和能力,文化共同体就只能止于浅表、流于形式,就不能建成文艺领域的“港珠澳大桥”。
机制谱系。粤港澳大湾区这种共同体特质,必然极大地促进区域内各层级、各领域、各种类的合作机制的产生并发挥积极作用。单就文化共同体而言,这种合作机制在以往粤港澳紧密联系的基础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而更加多样、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有效。以大湾区这一主题概念来观照区域内各个文艺创作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更是引人关注。比如,已经举办两届的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是在中国文联的大力倡导支持下,经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工作机制。首届峰会通过了由广东省文联、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文联共同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成员单位合作备忘录》;广东制定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促进粤港澳三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教育与艺术发展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艺术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召开深莞惠港澳文艺界联席会议……这一系列多样态、宽领域、深内涵、广传播的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让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和文化共同体的特质更为明晰。在这一系列合作机制谱系下,必然带来大湾区内文艺资源的优化重组、文艺观念的碰撞交融,必将对文艺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基因。与“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的区域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域的文化基因更具有同一性。从文化共同体的角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更接近于“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下的成都和重庆,原本就是一家,具有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巴蜀文化基因。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岭南文化是共同的文化基因。岭南文化可以进行不同内涵和外延的诸种解读,但这并不影响大湾区范围内对岭南文化的高度认同,它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等精神内涵,成为其显著标识和文化胎记。深度开掘岭南文化优秀传统,对文艺创作具有重大意义。大湾区文艺工作者对岭南文化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归属感,对岭南文化的文艺表达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有重大的责任;而对作为岭南文化他者的其他地域文艺工作者而言,观照岭南文化视角的独特性,也必将带来新的发现。同时,文艺工作者更要立足新时代,特别是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出发,对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岭南文化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发现,通过自己的文艺创作,在彰显岭南文化的地域性的同时彰显其现代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艺表达新可能。作为大湾区内的重要一元,广东提出的《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强调,“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与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对文艺创作来说是深刻的启示。
创新驱动。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岭南文化中的创新因素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新时代以来,创新在岭南文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创新也是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五点希望,第三点希望就是谈创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被提到140次,创新驱动被提到6次,明确提出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三个方面“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虽然这里的创新都不直接关乎文化文艺,但面对充满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实践、高产创新成果的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不能不创新。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一些领风气之先的文艺创作如音乐、动漫、创意、设计等,具有显著的创新面貌,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另一方面,对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在文艺创作中得到生动体现,比如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岭南文化中醒狮意象与当代现实相结合,其美学风格创新和叙事策略创新引发广泛关注;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是在“以食见史”中对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书写,体现了来自南京、居于香港的葛亮由江南看岭南的新大湾区人的崭新视角。
世界叙事。粤港澳大湾区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具有向世界敞开的便利性、前沿性、重要性。粤港澳是中西相遇之地,在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粤港澳逐渐成为中国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窗口。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是向粤港澳区域迈开决定性步伐。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更加主动融入世界。当粤港澳以大湾区的理念被重塑焕新,从粤港澳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变化便不仅仅是一种名称的改变,而是更加凸显了其作为中国链接世界重要一环的新的历史方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全方位开放格局”,必然深刻影响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方方面面。植根大湾区、面向大湾区的文艺创作,在凸显大湾区叙事、岭南叙事、中国叙事的同时,也必然成为大湾区的世界叙事和中国的世界叙事的一部分。也可以说,这是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粤港澳大湾区样本,是文艺创作展开世界叙事的新探索。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之一。人文湾区建设离不开文艺繁荣,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文艺的沟通、联通、融通。强化历史现场感,筑牢文化共同体,构建文化合作机制谱系,传承共有文化基因,创新驱动文艺发展,增强世界叙事的意识和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给文艺创作的影响是广泛、深刻、持续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把握住这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优秀作品为粤港澳大湾区铸魂画像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