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由中国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主办的第2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将于5月7日—9日在广州举办。峰会召开前,中国艺术报、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主题,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的现状、优势、亮点及前景等话题,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共飨新时代文艺创造中的湾区经验,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
为时代而歌,为人民抒怀,为湾区赋能
——文艺繁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卜希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梅兰妮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无论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大湾区要实现繁荣发展不仅要经济建设更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人文湾区”的建设理念,要求三地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以高质量的文化艺术生产与供给凝心聚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实现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长远目标。粤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拥有独特的岭南文化基础与改革开放的经济优势,具有创作文艺精品、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厚潜力,自《规划纲要》提出以来,三地牢牢把握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展开了诸多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实践,以社会效益为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涵养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精神风貌,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用文艺繁荣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2021年10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的顺利召开更是为粤港澳人文湾区的建设营造了利好环境,创造性地以共商合作的机制打造文艺精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铸魂:用文化塑造湾区精神,用艺术涵养地方共情
文化艺术创作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起到涵养人民精神境界、增强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在文艺创作中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效益为先,大力弘扬主旋律,让更多高质量文化艺术活动深入百姓,用文艺精品展现时代风采,滋养湾区人民精神世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内涵,推动湾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主旋律影视剧通过影视作品建立当下生活与历史的链接,是讴歌时代、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千家万户,涵养大众的精神风貌。在大湾区的文艺创作中,广东善于将传统岭南文化、近现代革命红色文化、当代流行文化融入影视剧生产中,如《七十二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老广的味道》等家喻户晓的作品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情结与时代特色,广东在影视剧实践中深挖改革开放历史题材,结合当下创新叙事方式,将带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印记的优秀作品留在了银屏之上,在影视创作中粤港澳三地紧密互动,生成了与内地不同的美学生态,《湾区儿女》是第一部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叙事背景的主旋律电视剧,该剧通过讲述以澳门女孩麦斯钰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成长与改变的故事,串联起港澳回归、亚洲金融风暴、“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桥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凝结着三地共同的文化记忆,见证了三地携手奋进新时代的光辉历史;《澳门人家》以澳门回归祖国为历史背景,展现了粤澳两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地缘与文化血脉,这些优秀的主旋律影视剧实践对于深化银屏之上的粤港澳文化形象、强化公众对湾区的身份认同、丰富湾区影视剧产业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粤港澳三地在未来的主旋律影视剧打造中可以进一步深挖本土题材,广东是国内最早接受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亟须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发掘并赋予艺术化表现;同时三地拥有成熟的影视剧产业基础与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可以进一步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创作具有大湾区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产品,打造湾区名片,用文化唤起三地公众的共同体意识,涵养地方共情。
文化建设首先应以社会效益为先,大湾区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供需对接。近年大湾区举办的“文采会”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为重点,突出展示大湾区城市文旅体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成果和新举措新业态,带动粤港澳城市群在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大湾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一体化发展。“文采会”中市民的参与更是一大亮点,市民在其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政府和企业倾听民众心声,有助于改变公共文化资源与群众需求不匹配的状况,这种公共文化供需对接的有益尝试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破除文化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让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文化产品深入湾区百姓,最大程度上发挥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二、塑形:用文化讴歌壮美时代,用艺术渲染时代画卷
文化艺术创作通过有形的方式建构美、传达美。当今粤港澳大湾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通过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正值发展的大好时机,富有活力,欣欣向荣,这样的时代背景给予了大湾区文艺创作充分的资源与题材,涌现了许多为时代而歌、展现时代之美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借助多元碰撞、跨界合作实现从“破圈”到“跨圈”再到“融圈”的跨界传播和文化再生产,迎合新时代大众文化审美,带来产业效益。
粤港澳三地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坐拥多元文化,受到海洋文化浸润、消费文化影响、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多元碰撞与跨界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全国首部原创街舞梦剧场《我们的生活》取材于广州青年志愿者与街舞人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真实故事,成功用街舞这种新颖的舞台呈现形式表达了年轻人对艺术的感受,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人的真实生活以及真我风采。街舞从街头走向剧院,从“舶来品”成为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本地特色的艺术形式,这种“破圈”即迎合了新时代年轻化的审美特征,同时将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街舞的新时代发展,实现街舞的“跨圈传播”与文化再生产。除此之外首档粤港澳大湾区文创综艺节目《国潮粤品》,创造性地将“产业+文创+电商”破壁结合,将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理念、互联网思维相融合,组建“明星+网红+工美大师+文创设计团队”的创意组合,结合直播带货等新时代网络经营模式,最终形成工美设计、产品孵化、销售变现的新型产业链条,在这里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美学理念多元碰撞,文创与新时代互联网跨界合作,为大众消费升级带来无限可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伟大的文艺作品与伟大的时代密不可分,优秀文艺作品的背后,映衬着一个时代的血肉脉动。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既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又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粤港澳三地的文艺家要把自己摆进新时代,融入新时代,既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之梦想,更要有自己明确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和政治定力。
三、赋能:用文化升级产业发展,用创意营造湾区融合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其自印发以来,粤港澳三地充分发挥自身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加强文化交流,以一种相互联络、协调的方式推动粤港澳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为大湾区文艺组织、团体、机构及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合作、分享机遇、共迎挑战、驱动创新的新平台,共同赋能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在此平台之上大湾区城市共同创办文化艺术节,创造了诸多优秀文艺成果。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就是通过“城市联动”的方式整合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政策上制定联动合作机制之外,共通的文化基础是粤港澳三地文艺创作的不竭之源,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历史文脉,传承好、发展好岭南文化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粤港澳城市地标与文化品牌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粤港澳三地通过展览、演艺剧目、影视剧等形式充分展示和传播了大湾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如大型科技民族舞剧《醒狮美高梅》,该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实景与虚拟相结合,创新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精髓,有助于推动粤港澳传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并以其为基础打造粤港澳共同的文化品牌,以谋求进一步的联动发展。在文化旅游方面,粤港澳三地以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为纽带,以香港文物径、澳门世界遗产旧城区和广东南粤古驿道为依托,将三地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串联,构建了一个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游径,实现可读、可游、可看,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在传承与发展好岭南文化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在继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如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积极推动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建设,加强建设隆平院士港;佛山市顺德区欢乐海岸PLUS项目将主题商业与旅游、休闲娱乐和文化创意融为一体,开业两年便吸引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肇庆市有序推进全域旅游,依托中游国际房车露营基地打造区域房车旅游圈;香港鼓励旅游业界利用丰富的文化古迹资源,把握大型文化和休闲设施落成契机,开发和推出具有文化、古迹及绿色等元素的旅游路线产品。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智慧化的融合升级道路,“云”成为文旅发展的重点,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旅游事务署在中环、佐敦等区的28个地点推出“城市景昔”项目,利用增强现实(AR)和多媒体技术,将香港历史全景图像和现场真实全景完美结合,给大众以崭新的线上体验;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推出“澳门满FUN”智能行程规划,通过智能行程规划应用为旅游、文创及餐饮业开拓营销渠道。新业态、新模式为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数字化时代,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粤港澳三地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四、放歌:用文化引领交流互鉴,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
粤港澳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不断以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运用艺术内在的张力与吸引力,激发文化浸润人心的作用,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公益宣传片在全球上线,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宣传片突破了以往向外推介大湾区时仅仅只是将粤港澳城市元素“串联”起来,尝试以一种国际化、综合化的表达方式向世界人民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形象,向全世界传达:粤港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世界各地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大熔炉,其中既有传统岭南文化的印记,更有现代科技的精巧运用,真实的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幸福生活,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粤港澳、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载体。
广东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窗口,肩负着对外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重要使命。广东省深挖华侨华人文化,积极弘扬侨乡特色文化,做强侨乡文化品牌。如汕头市不断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打造了“千厨潮味·四海同享”品牌,以专题片和短视频的方式向海外推介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潮菜,以美食为载体更能引起海外侨胞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减少“文化折扣”,使海外友人更好地了解广东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与吸引力。除构筑特色文化传播渠道与平台之外,广东同样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下的文化推介活动,据了解,纪录片《背后是中国》的第二季《我在大湾区,背后是中国》已在广东宣布启动,正式将视野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围绕“湾区精神背后的中国文化”和“湾区实践背后的中国模式”两大主题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近年来中外交流越来越集中于文化和影视,纪录片在国际化的对话与交流中有助于突破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传播壁垒;而在当今的国际背景和疫情防控的时代困境之下,影视同样具有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独特优势,是“读懂中国”的重要途径,《我在大湾区,背后是中国》这一文化纪录片以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为内核,将成为世界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了解中国的重要界面、窗口。
五、升维:用创意打造城市IP,用沉浸驱动城市更新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之下,粤港澳大湾区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不断向前跃进,“9+2”城市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相通,血脉相连,各城市与特区之间群策群力,发挥自身优势为粤港澳共同的发展贡献力量。随着文化的力量在城市建设中愈发凸显,“文化+”成为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粤港澳大湾区顺应时代潮流,以高效联动的机制加强文化建设,用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涵养湾区人民、唱响时代之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用优秀的文化艺术创作赋能产业发展、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用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成果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建设粤港澳文化窗口,打造世界级一流湾区。
当然粤港澳三地在推动文旅体一体化,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当中也存在一些欠缺与不足。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地区之一,众多文化创意企业、科技龙头企业汇集于此,拥有着最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体系,但是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方面略显不足,缺乏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优秀典型案例,反观上海,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历经二十余年发展,逐步演化为具有世界级规模和多样性的园区集群,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地区在文创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与上海交流借鉴,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与一流湾区相匹配的一流文创园区;此外粤港澳三地仍需在探求大湾区融合发展方面下功夫,凝练三地传统文化、湾区故事、人文精神,依托具有粤港澳共同特色的文化符号或产品打造文化IP,故事与IP永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精髓所在,围绕IP开展更多的文艺精品创作,加强IP开发与转化,进一步布局相关产业拓展产业链,塑造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形象与闪亮名片。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在IP打造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故宫模式已经成为IP打造的成功范例,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建设中可以与北京加强交流、汲取经验,打造具有深厚潜力与产业价值的粤港澳城市IP。
“万物皆可沉浸”已然成为近来文旅产业发展的热点所在,以增强大众体验感与参与感为指向的沉浸式场景营造迎合了年轻一代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谋求数字化发展与融合发展道路上的有益尝试。在疫情防控背景之下,大众文化消费热情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亟须具有创意的文化业态激活文化消费需求,沉浸式业态则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大湾区建设中利用三地共通的文化记忆,打造沉浸式景区、沉浸式演艺空间等有助于激活传统建筑空间,赋予建筑空间新的文化价值,谋求新的发展;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展览有助于重新建构起湾区人民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知需求,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数实融合、虚实共生”的沉浸城市发展模式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也是推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速的新动能新优势。“沉浸+”所打造的城市文商旅综合空间正是契合了粤港澳如今的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迎来转型之时需要新的产业模式带来新的消费需求,让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体验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让更多的文化成果以人民所喜爱的方式惠及民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粤港澳三地以文艺为载体,正在用力书写着共建人文湾区的绚丽篇章。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开办在即,希望三地能在更高的水平上以更大的魄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让文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浸润千家万户,让共建人文湾区的梦想“照进现实”,用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发展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