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六届珠海文联文艺展示月
石耿立作品暨新时代散文创作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8-11-22 17:23:42

2018年11月3日,由珠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石耿立作品暨新时代散文创作研讨会在珠海文艺评论基地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也是珠海市文联第六届文艺展示月重点活动之一。研讨会由市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洪琛教授主持。市评协、市作协成员和作家石耿立在内的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石耿立新作《消失的乡村》与新时代散文创作等问题展开探讨,并分别做了精彩的评论。

 

王洪琛副主席介绍了市评协自成立以来的基本工作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对中国作协会员、市评协理事石耿立教授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建树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既是探讨石耿立最新乡土作品,服务珠海本土文学创作,也是探究新时代散文的理论问题及写作实践,促进珠海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随后,石耿立教授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和文学反思,介绍了《消失的乡村》的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消失的乡村》在继承乡土散文创作风格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次,《消失的乡村》在行文结构上也不同于传统散文,进行了新的融和突破,呈现出一种令目一新的效果。


中国作协会员、市评协理事石耿立教授发言

围绕石耿立《消失的乡村》等散文创作,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从自身研究领域及认知出发,展开了精彩的评论与交流。
 

市评协副主席王光华教授以“文如其人”来评论石耿立的文学作品。他认为石耿立不仅在散文创作的视野纵深和精神高度上都有了更深层的扩展延伸,而且把握住了散文的时代发展方向。

 

市评协会员吕茹指出,《消失的乡村》将“原生态”写进乡村记忆,从农村文化特色与农村记忆中捕捉农村即将消逝的敬畏与爱,在我们精神通道中刻下一串串永恒的符号,留在灵魂和历史深处。

 

市评协会员何悦华提出,石耿立的众多乡土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对过往和当下的浓厚回忆与思考,以及对新时代散文创作的开拓创新,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中国评协会员、市评协会员靳雄步博士指出从《消失的乡村》可以看到在当下嘈杂的社会环境下,石耿立的作品犹如一汪清泉,拥有穿透心灵的气息。

 

石耿立之子、青年作家石岱,认为“乡土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对乡村的怀念倾诉给谁?”的问题是目前乡土散文中最难以维系的问题。

 

石耿立作品暨新时代散文创作研讨会现场

市评协会员朱万良指出,石耿立作品的美感在于:一是文体上的创新,二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朱万良还在作品穿透力、视野以及语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市评协会员林志山教授提倡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勇于利用笔尖去触碰社会的实质性问题。同时,他还呼吁新时代的散文创作应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更加深入群众,去反映当代社会现实。

 

青年作家李楠指出,他在《消失的乡村》这部作品中发现了当代散文在创作中缺失的一环——作家如何联系当下城市化不断发展、乡村不断消失的社会现状,将其与都市或乡土散文创作紧密结合并创新。

 

省科干人文学院李双芹院长谈到石耿立对散文创作有明确的美学追求和自己的散文理论建构。“他将‘精神’作为他散文创作的首要门槛。”

 

市评协秘书刘语涵谈到,石耿立《消失的乡村》是一个追寻,得到,然后又失去的模式。乡愁是积淀在华夏民族意识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乡愁无处寄托,归来所见众生,不过是又一个异乡,于是离去成了最终宿命。

 

市评协会员盛祥兰认为石耿立散文的语言极具魅力,《消失的乡村》是一部书写故乡、童年、苦难与人物命运的有温度的乡土文学作品。

 

市评协会员韦驰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和地方就是文化的两极,中国农村的发展是有过程的。新的乡村的到来,必定会带来新的视野、新的创作和新的阅读态度。

 

市评协会员郭道荣副教授指出石耿立在语言和题材上的提炼和创新,是其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一个作家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应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在作品中体现作家对生活、命运的思考。

 

中国作协会员、市评协理事石耿立教授发言

随后,市评协赵国宏副主席对各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与总结。《消失的乡村》带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时代烙印,文字考究细致,风格独树一帜,整体呈现出了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他号召大家通过文学创作,将过往与当下、自我与社会浓缩在作品当中,打造自己的“第二人生”。

 

会议最后,王洪琛副主席呼吁新时代散文创作者应积极参与到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此次研讨会是市评协系列专题活动之一,也是珠海市文联第六届文艺展示月重要组成部分。市评协希望通过举办本次活动,让评论与创作双流推进,扩大珠海本土作家视野,启迪珠海本土作家创作,使散文创作和研究格局不断拓宽开来,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未来,市评协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围绕市文联文艺展示月主题,面向高校及市民大众,打造珠海地区文艺评论品牌,繁荣珠海文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