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在岭南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岭南美术馆全力承办。展览以 “帖学” 为核心基调,汇聚了来自南北书坛十四位新帖学书家的 228 件(套)精品力作,集中展现了帖学在当代语境下的蓬勃生命力与创造性转化,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书法盛宴。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广东省文联副主席高景海,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浙江大学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龙春,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郭世娴,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慧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书协副主席陈志平,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斯鹏,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莫汉成,潮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程小宏,东莞市文联原主席刘锦明,广东省书协副主席倪宽、李静、方创然、梁炳伦,原副主席周汉标,此外,广东高校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相关代表及师生、企业界代表千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仪式由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副院长文征主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东莞市委常委武一婷,广东省文联副主席高景海,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艺术家代表、中央美院教授刘彦湖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在致辞中谈到,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当代各艺术门类中一大批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他从学术角度肯定了本次展览价值:这是代表性书家群体创作观、史学观、艺术观的多维度展示,也是书法艺术从书斋走向大众、从传统走向当代的重要实践。同时指出,一切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既要遵循艺术规律,也需要开放包容的学术理念与宏阔渊深的文化观念、文化格局。最后希望书法院在杨涛院长的带领下,与各位书界同道一起,凝心聚力,继续肩负起推进书法事业的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不断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风骨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东莞市委常委武一婷指出,近年来,东莞积极响应文化产业升级号召,大力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持续发力推动高质量文化艺术活动在莞举办,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为东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鲜活动力,助力东莞在文化建设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高景海在致辞中对东莞文化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并特别点赞东莞书法事业在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业态丰富,交流活跃,出佳作、出人才,已然成为广东书法界熠熠生辉的重要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表示,近年来,书法院通过“翰墨铸魂”等系列大展,不断地推动书法艺术研究从原本相对小众的学术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广阔的公共审美舞台,此次合作正是这种使命的延续。期待以岭南美术馆为平台,让书法艺术如同跨越时空的桥梁,紧密连接起历史与未来,在传承传统中不断赓续经典,在回应时代中持续产生回响;同时也连接起个体与时代,让每一位热爱书法的人都能在这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共同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形成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不断赓续与回响的良好态势。
艺术家代表刘彦湖分享创作感悟,认为书家应当拓宽视野,扎实地补足知识短板,创作出富有现代风格的作品,紧紧追随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期待此次展览能够激发更多的思索与探讨,推动相关领域的进步与创新。
开幕式还举行了作品现场捐赠仪式,参展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文飞向岭南美术馆馆长谢钧现场捐赠了其展览作品。
展览期间,众多来自各大书法院校的学子以及书法爱好者满怀艺术热忱,踊跃前来观摩学习。各位参展艺术家也亲自为观展者担任导览,解读作品,分享创作心路历程与艺术理念,让大家对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当日下午,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慧平主持了 “帖学的当代思考” 学术研讨会 。十四位参展艺术家围绕传统帖学的当代转化路径、碑帖融合的边界与可能性、书法教育中的帖学人文性传承、全球化语境下的帖学价值重估、技术革命对帖学本体性的挑战多个议题展开探讨。
本次展览将延续到4月24日。
| 学术摘要 |
【主题】
赓续与回响:帖学的当代思考
【 主持人 】
吴慧平
【 发言人 】
刘彦湖 陈忠康 陈海良
颜奕端 萧文飞 薛龙春
杨 涛 刘洪镇 鲁大东
陈志平 李双阳 王 客
施立刚 王义军 龙 友
郭世娴 胡 磊
【 发言概述 】
刘彦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
从古诗艺术切入,阐述书法区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地位。他认为对传统的学习实则是一种批判,学习古帖需秉持批判性思维。他提到古人学习书法门槛颇高,并以赵孟頫的篆书论述帖学演变。刘彦湖指出,当下是学习书法的绝佳时代,资料完备,能接触到古人难以触及的材料,因此更应拓宽眼界,补好功课,书写现代风格,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希望此次展览能引发更多思考。
陈忠康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虽起始于帖学熏陶,但反对局限于帖学概念。他认为碑帖概念具有历史性,仅适用于清代特定时期。早年受技术限制,碑和帖的印刷效果差异不大,直至看到董其昌《赤壁赋》真迹,才领会帖学真味。他还指出当代碑学创作薄弱,缺乏民国大家的雄浑气象。陈忠康强调,若碑帖之争的书家能目睹真迹,或许就不会有此争论。当下不应局限于碑帖,而应挖掘更多传统材料,因为书法受视觉资源影响,要注重自身感受,从材料中探寻独特韵味,进而延伸到笔法、字法、章法。
陈海良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书法一直以“二王”为中心并不断进行改良。王铎、傅山的出现终结了“二王”书风的改良,而碑学实则也是对“二王”书风的改良,使书法发展延续至今。他提出,在现代社会中,没必要把碑帖进行划分,它们都是书写的传统。今天若要突破“二王”的程式,可追溯秦汉书法,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融入更多当代视觉元素,如此才能书写出个人风格,探索更多创作路径。(排版原因,以下内容同下)颜奕端提及启功先生的书卷气,他二十多年来主要取法谢无量,却未感到审美疲劳。他梳理师承关系,认为八大、徐生翁、弘一法师和北魏墓志的融合需具备综合能力,风格相近的更易融合,可通过加减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颜奕端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提及启功先生的书卷气,他二十多年来主要取法谢无量,却未感到审美疲劳。他梳理师承关系,认为八大、徐生翁、弘一法师和北魏墓志的融合需具备综合能力,风格相近的更易融合,可通过加减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萧文飞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碑学”“帖学”的范畴,前人都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努力厘清二者的内涵与外延,试图给出一个明晰的界定,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处于混乱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时代的限制,碑学先驱们无法像后世能看到更多出土的书法资料,另一方面,则源于各自的立场与角度的差异。书法史上,一直就并行着以刀表现的书法和以笔表现的书法两条线索,以刀表现的书法和以笔表现的书法,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是刀笔相师,而不是单向的笔师刀或刀师笔,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互为显隐,侧重不同。本次展览,我提交了名为《“刀”“笔”关系下“碑学”“帖学”范畴的重新界定》论文,追溯到书法的起始,正视刀、笔各自在书法史上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在刀、笔交错,厘清二者在书法史不同历史阶段的关系,并由此出发,以偏重于刀的表现,还是偏重以笔的表现,是笔师刀还是刀师笔,来对“碑学”“帖学”的范畴做一个界定,或许可以避免前人所遭遇的混乱与琐碎。
薛龙春
浙江大学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帖学不仅取法名家书法,同时也有点画、使转等笔法的内在规定性。不过资源、媒介、手法的拓展或能带来创新的机会。比如出土简牍与二王笔法一脉相承,值得开掘;董其昌、王铎使用高丽笺与绫绸作为书写材料,凸显了墨的趣味,今天的书家也应该思考材料与手法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的碑帖融合,多是援碑入帖,我们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尝试援帖入碑?
杨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漫长的时空里,书法始终围绕着质与妍这两个最重要的本体要素展开,并由此衍生出碑学与帖学的概念。质与妍的审美轮回,决定了碑帖之间你中有我的整体关系。就个人书法实践而言,这两种成分永远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而将碑帖简单分置,则只能导致书法观念理解的碎片化。
刘洪镇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岭南画院专职书法家
碑与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刀和笔上,更在于工具材料和处理方式。他呼吁不要将碑与帖对立,应关注书写状态的演变,重视书论,通过书论批评反思创作,回归对书法本体的思考。
鲁大东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书法学院书法教育与传播系主任、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帖学和碑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两者界限模糊,当下也无专门研究帖学的组织。他提出碑帖只是两种视觉形式,且传统碑的竖式形式更利于展厅展览,应关注碑帖形式以指导创作。
陈志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书协副主席
从源头梳理,提到在墨迹之前是笔迹,笔迹之前是鸟迹,随着毛笔和纸张的演变,书写动作也在变化,毛笔制作工艺成熟后,人们追求用笔精妙,帖学逐渐成为文人书写精神的载体。他指出当代过于强调笔法,出现的展览体缺乏精神内涵,应注重内涵与形式并重。
李双阳
博士、江苏省书法院创作部主任、江苏省青年书协名誉主席
哲学能使书法进入哲思状态,生和熟并非对立关系,书写要有系统认识,从字帖中提炼元素完善笔墨。他提出控笔、控形和控章的能力要求,认为跨越技法界限才能实现自由书写,艺术的模糊地带能带来无限创作可能。
王客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书法学从基础来讲是墨迹学,如果以刻帖与碑刻摩崖的产生机制来讲都属于刻制,范本都是黑底白字,之于真正的书写真相而言,这样的学习误读是难免的。于是,近世一百多年间大量墨迹书法材料一定会成为我们研究书法及其重要的新材料。新材料和新角度或许能厘清一些历史研究的困顿,也能消弭碑帖割裂与纷争的境况。
施立刚
博士、湘湖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
对于“技术革命对帖学的影响”这一议题,当代书法研习者对传统的认知往往受制于图像资源的获取与解读差异。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分析:“在院校接受专业训练期间,我们使用的临摹范本与教师解读,与如今可获取的高清数字化法帖存在显著信息误差。这种技术迭代正在重构书法学习的认知体系。”其参展作品精选自近十年法帖研习过程中积累的习作,分为三个研究单元:第一部分《临十七帖》《临书谱》聚焦“图像解码”;第二部分《临张旭古诗四帖》《临王羲之中郎女帖》则采用生宣与羊毫演绎经典;第三部分《心经》等作品,则阐释其为“多重痕迹的当代转译”。
王义军
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通过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引出书法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原理。他强调要把握自身独特性,借鉴西方美术史反思当下书法路径,提出要勇于探索新道路。
龙友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探讨了“帖”之内在原真性的价值和精神力量,他认为在新时代、新技术的背景下,古代书法原作中的“光晕”更需要加以重视。在晋唐之际已经完成的中国书法书写体系的形质构建,使宋以后的人们失去了在这一层面发挥“创造”本能及书写自觉主体化的张力下,只能通过转化人格、道德等因素以丰赡其作品的意蕴。这种张力,不仅促使了历史上碑帖意识的分离,同时也仍是推动当下书法创作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他提出,首先应重新审视当代书法创作中的“言、象、意”之关系;其次,关于“帖学”的研究及相关讨论,已经从概念范畴向书写本体问题深入,并试图重构人与书写的本质联系。这既是当代书法创作向前推进的标志,也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郭世娴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提出新设想,建议展览不仅呈现作品结果,还可播放书写过程,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观众,挖掘作品背后价值,寻找最佳展览模式。
胡磊
广东省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
任何理论命名和利益都有其背景界限,应从书法本身出发思考问题,更注重从内到外引发新思考。他将书法视为书法家的精神自传,认为其审美空间与文学作品相同,应围绕人的心灵迹象和互动关系进行考察,是艺术家生命的展示和想象性的建构对话。
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
学术主持
吴慧平
参展书法家(按年龄顺序)
刘彦湖 陈忠康 陈海良 颜奕端
萧文飞 杨 涛 王忠勇 刘洪镇
鲁大东 李双阳 王 客 施立刚
王义军 龙 友
展览地点
岭南美术馆一层A1、A2、二层C1、C2、C3号厅
展览时间
2025年3月11日-4月24日
主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
协办单位
东莞市书法家协会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