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至30日,“我们的节日·七夕”民俗文化调研交流活动在广州番禺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番禺区文联、番禺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汇聚了来自省市各级民协组织的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及媒体代表30余人,大家围绕七夕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第一天,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石碁镇凌边村和化龙镇潭山村,现场观摩了“摆七娘”“拜七娘”等传统七夕仪式,亲手体验了乞巧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并与当地民间艺人面对面交流,探讨古村落活化利用和民间文艺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真切感受到非遗在基层的生动传承。
.jpg)
次日,“七夕民俗文化座谈会”在广州民间文艺创作实践基地召开,广东省民协副秘书长陈周起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七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从学术、非遗保护、创意转化、教育传播等多个角度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jpg)
(座谈会现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储冬爱以《乞巧人的生活诗意与时代颂歌——三到凌边村随感》为题,分享了她多次前往凌边村进行田野调查的体会。她指出,番禺乞巧传统诠释了民间百姓生活的诗意,其核心是“拥抱生活、礼赞生命、讴歌时代”,并祝愿番禺的七夕文化永葆青春、代有传承。
.jp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七夕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文化内涵与自然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七夕文化的生态保护,本质是重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基因,并通过创新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最终目标是让七夕成为倡导绿色生活、连接天地万物的文化纽带。
.jpg)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元林教授提出,应深入挖掘广州七夕文化内涵,整合广府地区的民俗资源,打造主题村落、节庆品牌和乡村文旅动线,积极探索“文化IP+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jpg)
岭南民俗专家、一级作家刘小玲以《漫话广府乞巧》为题,提倡“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她认为,应通过讲故事和营造场景,让七夕习俗自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jpg)
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粤语文化研究院特聘专家林劲则提出“巧艺破圈”的创新思路:将传统贡案工艺与潮流文化相融合,开发机械贡案、AR专线巴士、潮玩盲盒、主题餐饮等一系列新产品,构建“设计—认证—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非遗从吸引“流量”到真正“留量”的转变。
.jpg)
番禺区文化馆副馆长、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光文系统梳理了当地七夕乞巧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强调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jpg)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平台秘书长、曲阜辅仁书院创院院长吴海聚焦于《七夕文化的校园传承与研学教育》,探讨如何将七夕文化融入中小学美育和研学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
.jpg)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者还围绕“数字化传播”“青年参与”“产业转化”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png)
广东省民协专职副主席陈龙武、副秘书长李文,广州民协主席何志丰,番禺区文联副主席王霞等主承办单位领导参与了活动。他们表示,本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七夕节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勤劳智慧、忠贞爱情、家庭美满、追求美好的价值理念,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继续整合高校、媒体、社会组织、民间艺人等多方资源,推动形成“政府支持、学界引领、民间参与”的协同机制,共同构建七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