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东4案例入围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关注案例
2025-05-09 17:06:20

  近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了30项“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7项“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注案例”。该项活动共收到26个省(区、市)的166项案例申报,涵盖文旅融合、传统承续、艺术乡建、产业引领等多个方向,入围案例由住建部、农业农村部、文旅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相关专家评议产生。

  广东4个案例入围。其中“仓东计划——以文化保育与生态保育共促村落可持续发展”“以侨乡为载体推动‘潮侨农’融合发展”案例入围“典型案例”;“保护文化传承载体 赓续古寨历史文脉”“留住乡愁文化,焕发崭新活力”入围“关注案例”。

 

典型案例:仓东计划——以文化保育与生态保育共促村落可持续发展

(开平市塘口镇仓前村)

  本案例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申报。2009年,五邑大学谭金花教授带领团队,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地方政府、当地村民、社会大众和学校力量等多方合力,启动了“仓东计划”,以传统建筑的修复作为切入口进行社区营造,从文化生态到自然生态开展整体性保护,活化闲置建筑,改善环境,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信仰得到尊重,达到古村落活态保存、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仓前风貌

 

  经过16年来的探索,建构了以社会价值为主的“学术引领+文化主导+公众参与+社企管理+政府支持”的有效管理模式。仓前村作为五邑大学的校外教育基地,长期为各院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多元实践教育平台;同时,以村民、工匠为主体,通过研学、团建等活动,着力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大众化接班人。

村民活动

  自2009年以来,仓东计划在海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2015年“仓东教育基地”荣获“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2018年,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被评为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2020年,仓东文化遗产游学营入选2020年度“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2024年,仓东村入选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研学活动
 

典型案例:以侨乡为载体推动‘潮侨农’融合发展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本案例由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政府、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前美村是著名侨乡,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面积约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881人,海外乡亲一万多人。前美村传统民居建筑繁多,规模宏伟,古朴典雅,风格独特。2012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中国名村·广东前美村》为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主席冯骥才到前美调研,并欣然题字“潮汕文化浓似酒,前美民艺艳如花”

  前美村着力保护传统村落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致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以陈慈黉故居为龙头,以侨乡为载体,打造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潮侨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组织传统民居建筑观光、古村文化展示、民俗表演、文化讲座、农耕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开拓了乡村文旅发展新模式,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艺术表演

文化集市

  乡村旅游发展带旺商机,也带动了乡村特色产业。小商贩赚个盆满钵满、自摘蔬果生意异常火爆,同时为当地村民增加约200个就业岗位,成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仅2024年春节期间,前美接待游客超过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刷新历史记录,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的旅游目的地。

英歌舞表演

 

关注案例:保护文化传承载体 赓续古寨历史文脉

(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市头村、市尾村)

  本案例由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申报。市头村、市尾村位于龙湖镇东部,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该处有“广东省最美人文历史乡村”“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龙湖古寨,并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早在1985年,龙湖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成立龙湖寨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古寨的管理和开发引导。后设立潮州市潮安区龙湖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龙湖古寨日常管养维护单位,建立文物、历史建筑日常巡查、维护及修缮利用管理机制,强化保护工作的实操性,更好地保护及传承龙湖古寨传统村落建筑风貌。

龙湖古寨

  近年来,积极推进“千年古寨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依托龙湖古寨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利契机,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古寨+商业街+生态旅游区”的全新旅游闭环,积极宣传并带动村民参与到建设中来,栽植本土果蔬、木本花卉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为庭院植绿添彩,每年吸引游客达到6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多万元。

文化展场

美丽庭院

舞龙表演

 

关注案例:留住乡愁文化,焕发崭新活力

(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所城社区)

  本案例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饶平县所城镇政府申报。大城所位于饶平县所城镇所城社区,古称“大城守御千户所”,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间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距今已有630年历史。大城所呈方形,建成面积430多亩,保存着外方内整的城堡平面及田字型道路骨架、三街六巷的棋盘式路网格局;城内古井星罗棋布,古树苍碧,整体古风古貌犹存。2002年“大城所”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对研究古代建筑史、明清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成所俯瞰

  同时,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也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东里志》记载称: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端午节游旱龙习俗与所城内各种民俗活动相互融合,囊括了潮州地区的刺绣、剪纸、雕刻等传统工艺,以及潮州音乐等诸多民间艺术形式,又融合了周边的客家文化和闽粤沿海的海洋文化特征,特别是表现明清海防历史的扮景活动,呈现出卫所最传统的职能,对于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海防和海洋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游旱龙

  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古城修复和文物保护力度,建立古城风貌控制和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古城保护与提升城内居民居住条件的矛盾,确保古城整体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从文旅视角提升大城所内部及周边街道文化环境;活化非遗文化利用,以大城所朝阳门为舞台,城墙为背景,以端午节“游旱龙”非遗文化节为主体,串联举办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开发打造一批文旅IP符号和文旅节点,如“圩镇客厅”古校场、村史馆等;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与周边西澳岛、七夕井酒店等文旅资源进行整合,申报省级旅游线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建“古城党建红”网格党员品牌,建立“党员+志愿者”宣传宣讲队伍,强化党群合力,通过党员带头、群众配合的方式,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参与古城保护工作。

古城修复

传统手工艺

供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