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界/张 良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感到很振奋、很受鼓舞,他的讲话是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的继承和发展,是针对中国文艺现状发展的新的战斗动员令,我们这批老的文艺工作者感到格外亲切。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没有文艺这个助推振飞的翅膀,文艺对于一个新时代非常重要,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我作为电影艺术界的老兵,体会更深。
电影艺术源于生活
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我最深的体会是文艺必须为人民、扎根人民,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艺术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依靠谁”“为了谁”这一重大问题,为文艺创作走出有“高原”缺“高峰”的怪圈,推动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方法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根本的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些精辟的论述,令我感触很深。我们的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时代、历史,必须深深植根于广大劳动群众的广阔生活,必须在作品中结合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
回想我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创作道路,印证了习总书记的话是真理,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这代人都是遵循着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我的电影艺术生涯中,从演员到编剧到导演,所参与的电影作品,每一部都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创作而成。
80年代,为了拍好《梅花巾》,我和夫人王静珠同志到苏州生活了三四个月,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挖掘艺术之美。《少年犯》创作的时间更长,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广东、山东、北京、辽宁、上海等地的监狱、劳改场、少年犯管教所,写了十多稿,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作品是在深刻研究众多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创作的,她第一次在银幕上揭开监狱、少年犯罪的内幕,提出了“挽救孩子、造就人才”的观点,引发了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在国内引起轰动,获得了十几项国内外大奖。她的成功印证了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
《雅马哈鱼档》是中国银幕第一次正面反映广东改革开放的新现实,第一次写广州青年创业的新生活和广州美丽开放的新面貌。这部影片上映之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关注,人们把她当成中国开放政策的活样板,不仅中国内地青年纷纷到广州学习取经,就连一些外国人也来取经,学习改革经验。为什么影片能如此生动真实?就是因为我们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当初,我走遍了广州的街道,多次采访,与群众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广州的过去与现在,了解城市的新旧变化,真正做到深入生活,寻找真切的感受,通过电影作品表现出来。我是北方人,对广州并不是十分熟悉,但我敏锐、好学、善于抓住一切新事物,深知生活才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身体力行从人民和生活中提炼艺术的创作理念,正是这种坚持,才能创造出真切的银幕效果。试想一个没有生活的人,不熟悉广州新生活的人怎么来拍这部影片?!后来的《女人街》、《特区打工妹》、《龙出海》、《白粉妹》等,都是延续这条道路,无一部不是从生活中来的。
每一部影片的创作过程都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每一次创作都是努力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电影艺术要下真功夫
当前电影市场繁荣,每年都有很多作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粗制滥造等等。我认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心里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就不会走歧路。对于市场经济的商业化熏染,艺术家必须在创作上沉得住气、留得住风骨、守得住底线。为了纯粹的经济效益瞎编的东西能红一时,不能红一世,精品是要下真功夫的。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能只顾赚钱,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
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坚守艺术理想,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电影创作更是如此。把创作高格调、正能量的艺术精品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常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这样才能创作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今天,我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候那样下基层,下生活,搞创作,但我认准了这条路是对的。希望年轻人记住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两次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归根到底,不要脱离生活,不要脱离人民,一切从生活出发,一切为了人民,深入实际生活,去观察、感悟、思考,创作出更多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引导人民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
电影艺术创作人才是根本
广东电影曾经相当辉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以大量富有岭南特色的影片在中国影坛独树一帜,确立了在中国影坛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电影第二个高潮的到来,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的珠影,开创了南粤电影事业的高峰,十几年间,数十部故事片、科教片在国内外获奖,它们无不风靡大江南北,广受观众欢迎。这些都是因为当时珠影拥有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专业影视人才。
现在的电影行业在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发展,广东电影市场票房收人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市院线电影票房前列。无论是立足现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还是放眼长远,实现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都是重中之重。近些年,广东电影界人才匮乏,有“断层”现象,这个问题必须重视。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能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组建具备竞争实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发展广东电影事业。
作者:张良,著名电影人。国家一级导演。1933年出生于辽宁本溪。1955年主演电影《董存瑞》,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62年主演电影《哥俩好》,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其他参演的影片有《战上海》《林海雪原》《三八线上》《挺进中原》等。导演的电影有《梅花巾》《逃港者》《破烂王》《女人街》《少年犯》《特区打工妹》等,其中《梅花巾》获第七届开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雅马哈鱼档》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少年犯》获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特区打工妹》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2005年国家隆重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系列活动中,被国家人事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整理:易文翔 广东省文联文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