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大地春潮涌,文艺篇章日日新。
1950年9月,华南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叶剑英同志到会并讲话,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文联前身)正式成立,欧阳山当选为主席,由此写下了70年广东文艺史的煌煌开篇,奠定了70年广东文联发展史的坚实起点。1960年11月,广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定名为“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文联自诞生以来,走过了很不平凡的70年历程,谱写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页页崭新篇章,为广东、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集聚了磅礴精神力量。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 勠力同心谋发展

2017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开幕式
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广东省文联紧随时代步伐,与党同心同德,团结带领文艺工作者投身祖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形成岭南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局面,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
举旗帜,思想引领扎实有力。新中国70年的文艺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事业高度重视,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巨大的精神鼓舞。70年来,广东省文联始终高举党的伟大旗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全省文艺工作者用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带领全省文艺工作者沿着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分批次举办县(市、区)级以上文联领导班子和全省文艺骨干学习研讨会、专题培训班,召开了8次新老艺术家座谈会,配合中国文联和各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举办文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历届全会精神研修班。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研讨交流、文艺演出、征文活动、编印文集等方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文艺战线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
聚民心,文艺服务深入有效。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是人民的文艺。70年来,广东省文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文艺热忱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入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家走进基层”“到人民中去”“送福进万家”“我们的中国梦”“舞者展风采——广东省百名舞者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等文艺志愿服务,组织文艺家到革命老区、军营学校、厂矿车间、村镇社区等开展惠民演出。创新“惠民+服务+采风”模式,推进“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摄影大篷车”“百家千场艺术讲座下基层”“戏剧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建设,2018年至今,“广东红色文艺轻骑兵”举办了600多场惠民演出。建立健全惠民服务常态化机制,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了“文化进万家”“文艺进校园”等活动,设立“百姓艺术健康舞”推广点近400个。围绕国家大事喜事,举办了系列文艺展演及理论研讨等活动,颂扬时代主旋律。目前全省基层文联组织,是全国基层文联总数和比例最大的省区之一,随着全省文联“一盘棋”建设的推进,文艺惠民服务遍及岭南大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省各级文联开展“艺起战疫·广东文艺界在行动”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抗疫作品逾10万件,为决胜疫情集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1996年广东省文联“百名文艺家南粤大地行”出发式
育新人,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文艺人才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最核心要素。70年来,广东省文联树牢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艺骨干,为构筑岭南文艺新高地提供雄厚人才保障。发挥老一辈文艺家“传帮带”作用,推广“师带徒”“一荐一”“一推多”等培养模式,文艺薪火相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举办“新世纪之星”艺术展演、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曲艺大赛等活动。强化文艺队伍建设,举办各艺术门类人才研修班、民营剧团戏剧表演培训班、电影系列专题培训班、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舞蹈创编人才培训班、民间文化技艺大师(民间工艺类)传承培训班、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班等活动,助推文艺人才成长。提供创作展演平台,开展岭南舞蹈大赛、“星河展”系列艺术展览、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南雅奖”书法篆刻展、高校魔术大赛、广东民间工艺精品展等品牌活动。2020年,成立了广东文艺发展关爱基金,首期募集1000万元,对文艺家扶危济困,资助贫困地区文艺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广东省文联共有44个团体会员,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28262名,国家级会员6226名,据统计,全省各级文联组织和文艺家协会会员近30万人,强有力的“文艺粤军”已经形成。
兴文化,岭南文艺影响提升。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70年来,广东省文联团结带领文艺工作者发掘岭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岭南气派、广东特色的精品力作,努力筑就岭南文艺高地。推动“戏剧之乡”“摄影之乡”“曲艺之乡”“民间文艺之乡”“广东文艺评论基地”“广东十大美食之乡”“最美古村落”等创建活动,获授“中国曲艺之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获“中国瑶族刺绣之乡”“中国舞蹈之乡”“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等授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选出53个客家地区古村落,举办广东省花灯文化节、广东省民间歌会、客家文化节等,丰富了岭南文化活动形式。挖掘整理岭南文化资源,编写出版《岭南文化大辞典》《人文湾区·岭南三秀》《粤派批评文艺评论丛书》等,打造新时代岭南文化符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粤港澳魔术交流展演等活动,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发掘广东红色革命文化,加强革命题材文艺精品创作,注重“红色经典、现代表达”,推出粤剧《山乡风云》、舞剧《风雨红棉》、雕塑《艰苦岁月》等精品。
展形象,广东印象立体鲜明。聚焦文化强省建设,聚力传播中华文化,发现大美广东、壮美中国,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推动岭南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70年来,广东省文联聚焦火热的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倾心抒写广东发展故事。举办“大美广东”“绚丽广东”“南国音乐花会”“海上丝绸之路创作展”等美术、摄影、音乐等创作及展演活动。联合港澳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的演艺活动品牌,举办国际音乐季、艺术精品巡展巡演、大湾区题材艺术创作系列研讨会等。70年来,广东省文联着力中华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配合国家和广东外宣战略,拓展对外交流渠道,组织文艺家代表团赴法国、德国、英国等进行艺术交流,组织广东梅花戏剧团赴海外展演、广东艺术团赴韩国日本泰国老挝开展文化交流等,举办“大美广东(悉尼)摄影展”、“中国动漫日本行——从水墨中来”系列巡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活动。70年来,广东省文联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深化文联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规范文艺评奖,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服务水平,展现了“文艺家之家”良好精神风貌。
70年回首凝眸,无比怀念广东省文联砥砺奋进开创的光辉历程,无比感念广东文艺工作者同心协力汇聚的磅礴力量,抒写了一页又一页岭南文艺华彩篇章,闪耀在社会主义文艺的璀璨星空上,指引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2019年,第十一届广东省“新世纪之星”颁奖典礼
二、精品创作竞彩纷呈 岭南文艺百花争妍

杂技《芭蕾对手顶——东方的天鹅》(2004年)摘取了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首奖、第26届摩纳哥蒙特卡罗国际杂技大赛最高奖——金小丑奖、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文华表演奖
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历史大浪淘沙,时代沉淀经典,广东文艺精品迭出,彪炳岭南文艺史册。
70年来,广东文艺家潜心创作、辛勤耕耘,精品佳作接连涌现,岭南文艺百花园靓丽多彩。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取得了丰硕成果。小说《三家巷》、粤剧《搜书院》、粤曲《荔枝颂》、电影《雅马哈鱼档》、电视剧《外来妹》、音乐《我爱你,中国》、音乐《春天的故事》、舞蹈《草笠舞》、舞剧《沙湾往事》、国画《武汉防汛图》、雕塑《拓荒牛》、摄影《升》、曲艺《雏凤新声颂伟人》、杂技《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杂技剧《西游记》等都是脍炙人口、艺术精湛的时代佳作,深刻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
70年来,广东文艺领风气之先,奏响时代强音,标识岭南文化符号。广东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发动机和桥头堡,《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走进新时代》等传唱大江南北。广东美术创新开放的实践,奠定了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有雕塑《拓荒牛》、雕塑《青年毛泽东》、国画《绿色长城》、版画《年轻人》、国画《矿山新兵》、油画《永不休战》等。粤剧作为岭南文化标签,涌现了《魂牵珠玑巷》《驼哥的旗》《刑场上的婚礼》《白蛇传·情》等。广东影视富含南派影视品格特色,在中国当代影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推出了《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孙中山》《雅马哈鱼档》等。
南海潮水波连波,岭南文艺后浪追前浪。近年来,美术强省的步子越迈越坚实,摄影大省的地位逐渐巩固,“粤派批评”的品牌越擦越亮,岭南民间工艺的影响力愈来愈大,音乐、舞蹈、杂技等受到全国文艺界的瞩目。举办“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交响组曲《大江潮》音乐会”、“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汕尾渔歌晋京专场等活动,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各艺术门类尽展风彩,精品力作迭出,“粤派”新作涌现,南粤文艺园繁花似锦。
三、德艺双馨风尚引领 “文艺粤军”蓬勃壮大

潘鹤雕塑《艰苦岁月》(1956年),曾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
优秀人才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岁月磨砺淘洗,矢志崇德尚艺,广东文艺人才辈出,奋勇争先攀登岭南文艺高峰。
70年来,广东省文联始终聚力文艺队伍建设,打造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的文艺粤军,筑牢文艺人才高地。树立文艺界标杆典范,开展了“广东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中青年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家”等评选表彰工作,成立名家工作室,大力宣传推介文艺名家,助推文艺领军人物成长。举办了冼星海、王为一、红线女、杨之光、郑秋枫、潘鹤等名家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了文艺名家发展战略、广东文艺评论人才孵化计划等。人才厚积薄发,成果不胜枚举,30人(31人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刘斯奋所著长篇小说《白门柳》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仅2015年以来,广东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和国际性奖项达411项(次)。
70年来,广东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磨砺品性修养,追求德艺双馨,共建风清气正岭南文艺百花园。红线女、王为一、陈翘、张良、郑秋枫、姚璇秋、关山月、潘鹤等名家大师闪耀星空,姚锡娟、丁荫楠、黄少梅、陈金章、刘斯奋、郑南、陈小奇、陈永正等知名艺术家映照艺坛,在广东文艺发展丰碑上刻下一个个光辉闪亮的名字。粤剧家倪惠英、杂技家吴正丹登上建国70周年文艺方阵彩车巡游,粤剧家曾小敏、彭庆华、文汝清合唱《粤韵新篇》登上2019年春晚舞台。群星照耀下,广东文艺界还有许多潜心创作、辛勤耕耘的中青年文艺佼佼者,许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文艺两新”优秀人才,成为“文艺粤军”蓬勃发展的生力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广东文艺工作者植根岭南沃土,吮吸中华文化精华,倾尽热血与才情,在文艺发展的道路上艰苦跋涉70年,走出了一条广东文艺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绘就了岭南艺苑的精彩华章。
四、新征程战鼓催人 攀高峰接续奋斗
“黎族舞蹈之母”陈翘创作的黎族舞蹈《草笠舞》(60年代初),荣获第七届芬兰赫尔辛基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金质奖章等奖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岭南文艺竞风流。回首70年,广东省文联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与时代同步伐,与党同心同德,坚守中华民族审美理想,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用心用情用功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创作了许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佳作,彰显了信仰之美、奋斗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鼓舞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70年弹指一挥间,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文艺大舞台更加辽阔高远,文艺工作者更是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了新征程。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广东省文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省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聚焦“双区”驱动战略和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倾心抒写改革开放再出发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蓬勃实践,力争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广东特色的精品力作,努力筑就新时代岭南文艺新高地,奋力开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不懈奋斗。
(来源:中国艺术报)